回憶反思

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該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按著公義審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不但賜給我,也賜給凡愛慕衪顯現的人。

使徒保羅

最新blog

Collaboration with locals

As far as I know, christians from foreign countries, when they received a call from God to go to share gospel in certain place, they brought resources to the locals and build churches or schools. Look at Hong Kong, many famous Catholic schools were established by priests. Even now, church…

Keep reading

門徒的故事

租漫畫在我中學時代十分流行,每本只需要兩蚊雞。當時班中有一位立志要做消防員的同學,他的熱情更帶動我們一起睇一本十分熱血的日本漫畫——《消防員的故事》,我還記得故事的主人翁叫大吾。長大後,一位小學已認識的好兄弟,憑著他的堅定決心,成為萬中無一的「雙金斧」,他的畢業禮當日,我們幾個好友還一起扮步操恣勢。 出生於戰後的和平世代,從少就沒有經歷甚麼大風浪,最貼身的只有沙士,而89民運、金融風暴、9/11等都只是身在其中而不自知。不知從何時開始,有可能是荷里活電影的影響,我對特工電影特別有興趣,上年讀了一本大開眼界,令我對以色列特工組織摩薩德產生興趣的《Vengeance: the true story of an Israeli counter-terroist team 》,然後又看了幾套NETFLIX的以色列特工劇集,再看了二戰的紀錄片及以二戰作背景的劇集。我發覺自己心裡有一鼓「軍人情懷」,不是說我想當軍人或上戰場開槍打杖,而是那種扭轉生命的,不能預測的經歷,從來沒有人教你如何面對種種扭轉生命的時刻,就像MMA裡被巴西柔術扼住的選手,靜靜地忍耐,尋找逃生及反擊的一刻。 香港人對消防員的尊敬是肯定的,他們被召進入其他人拼命要逃出的火場。他們的日常工作不是由朝到晚不停的拯救練習,當值時有空閒時間,晚上若能一覺睡到天亮代表大家的平安,但他們任何時候都在戒備狀態,意外發生時總是第一人出現現場(泰國係搞掂晒先出現!出事通常先打俾朋友)。生命攸關的事,不是出事時才翻書,或「下次先練好啲體能」,生命影響生命,我們的門徒生命是否像消防員一樣,已進入警醒的戒備狀態? 門徒需要刻意分別空閒的時間,進入自己的內心,等候聖靈在內心深處的聲音。摩西在荊棘的火焰中聽見天父的呼喚;以利亞在何烈山上,在地震、風及火後,聽見細小的聲音;我們的主耶穌天未亮的時候到曠野去禱告,衪兩次聽見天上的聲音「這是我的愛子」(受浸及登山變像)。我們的禱告傳統「講」多於「聽」,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是正確的,但要知道當你講的時候就聽不清楚了。原來,在禱告中不說話是很困難的,即使你口不說,心裡還是說個不停。在聚會中,開聲禱告很容易,短至數分鐘,長至三十分鐘,特別是當你有長長的代禱事項,需要續一讀出。相反地,要安靜禱告,1分鐘都覺得很難耐。盧雲神父提醒我們,禱告就是處於不忙碌中,在不尋求成效,不問有用與否的狀態中,與天父共處一會。 打排球和健身是消防員保持強健體能的公開秘密,但有多少個平民百姓的我們能做到?同樣,聆聽聖經神的話語就是門徒的「體能」訓練。雖然我很喜歡研經,但我自問也不是很有紀律地每日讀經的人,有時我會一讀讀上一個小時,有時數天才翻開聖經一次。我背經的能力也十分弱,很多時只是依稀記得有類似的經文或故事,即使記得也跟完整的有不少出入(ig有個叫biblebee既節目,小孩既背經能力簡直係一絕!)。面對世界的資訊、俄烏戰爭、以哈戰爭、中美角力及很多大大小小我不知道但正在發生的衝突,聖言引導我的思想及回應。拉近一點,生活中也很需要,出事時才翻書學救火就太遲了。最近我在鄰居的生日派對中,女屋主忽然叫我跟一位有情緒問題的學生「傾下計」,我心裡立時的反應是「開緊party喎!」長話短說,在我非常有限的記憶中,我跟她講那個患病12年偷偷地摸耶穌衣裳的婦人,她憑的不是信心,而是絕望中僅餘的一絲盼望,她聽罷就翻開她的手碗,在一劃一劃的傷痕下,上面紋著一個HOPE字,她說她中學時已想轉基督教,我知道是上主,是祂選上這個不合適的時候做最合適的事。 我的工作日程比起在香港時空閒得多,我有很多時間讀書、做運動、玩音樂、上網⋯⋯雖然OM提供奬學金的的孩子大約有廿個,正常情況下只一個月見面一次,但特發的事情例如看醫生、見家長(有次我送到返學校先知原來係家長日,我坐左喺度成個鐘做左家長)、個人成長問題、升學在學問題等不時發生。生命影響生命,求天父賜恩,不叫我葬身火海。

Keep reading

Adventure Camp

If you ask me one thing that have inspired and cultivated my faith the most in my youth, I would definitely say ‘summer camp’. I still remember many activities: taking up a 1.5m wooden cross, having moral discussion while seeing <tears of the sun>, trust fall, walking in the dark…

Keep reading

久違了的短宣

召集組隊、預備活動、進行活動、玩集體遊戲、短時間內建立關係、小孩子的瘋狂歡笑、一齊食零食、炎熱的天氣令你一有時間就去沖涼⋯⋯這些都是從前參與短宣隊的體驗。十多年過後,這些感覺回來了!但分別在於我已經成為他們的一份子,同時亦很渴望我在基督裡的生命能為他們帶來一點轉化。 小朋友「很準時」地早一小時便在門口等候,想必是因為放暑假期間,待在家中實在很悶,他們都興奮地一邊玩中心的遊戲玩具,一邊等著英文夏令營的開始。這些孩子的年紀從小一到小六,他們坐著電單車到達中心,從電單車的後座躣下,蹦蹦跳跳地走進一個約20平方米的課室(晚上亦是我跟另一個男生的睡房)。天氣炎熱得很,課室又只有兩把風扇,只是坐著玩玩具已夠令你出一身汗,但他們可愛的請求:「老師陪我玩這個吧!」令你不能拒絕他們這小小的要求,只能在下一回合開始前走進休息室,大口大口地喝幾啖冰水。 每天的教學十分簡單,分上下兩節,每節一個半小時,中間有小食時間。我負責小四至小六的班,有13名學生。我的教學理念是,學習語言是開心好玩的,而且應用性必定要高,不是強記一些複雜而沒有實際用途的單字或文法,這是經過反省自己中學時期最討厭上語文科的原因後所得出的結果。因此,我的教學主要是藉遊戲讓學生認識外國文化及生字。除了傳授知識外,我希望能分享聖經裡的價值觀,特別是愛!可惜的是,因為屋主,即我們當地的基督徒朋友(泰文名:夾夾)的岳父,對基督信仰仍然抗拒,雖然他的兩名女兒是基督徒,但不許我們在夏令營中說任何聖經故事或提及耶穌,當然,他知道我們每一位都是基督徒,但礙於他不希望村裡的人認為他的家是屬「基督教」的,他堅持只能做英文教學。話雖如此,我們仍教他們唱 Joy Love and Peace,藉歌詞讓他們知道愛是十分重要的。 其實「夾夾」的岳父對我們十分友善,親自駕車帶我們遊覽他的田地,數說當中的歷史,還一邊介紹不同種類的植物,主要是榴櫣樹和橡膠樹,原來榴櫣樹一般要種植5至6年才會有可吃用的大榴蓮,而頭數年所結的果子,我就稱它作「榴蓮仔」。 夏令營的第三天下課後,「夾夾」帶我們探訪數個參加者的家庭,我很喜歡做家訪,因為能直接認識小孩的成長地方,更能了解一下他們的家庭背境。在我所接觸的泰國南部鄉村中,絕大部份小孩都與上上一輩同住,即外祖父或外祖母,或與單親媽媽同住,與親生父母同住的我數不出三個。夏令營的一對姐弟,他們的家養了一隻黑毛豬,聽說是媽媽帶來的,我問他們我可不可以吃了它,但小孩說是他們的寵物,不是食物,他們喜歡輕拍它的大肚子,然後黑毛豬便乖乖地躺在地上,十分有趣。 只是短短的四天夏令營,小孩們與我們從互不相干的關係發展到離別時會想念大家的師生關係。要是十年前的我,我必會逐一與他們拍照留念,但現在的我清楚知道,在主耶穌裡,我們是一個身體的不同部份,「夾夾」將會是我們在此社區的延伸,藉「夾夾」的生命讓小孩們與上主聯系,這是真正而且永恆的關係。

Keep reading

欺凌弱小

最近看了一齣講述校園霸凌行為的悲慘故事,名為《少年的你》。選上這電影起初完全是因為欣賞女主角周冬雨的演技,但故事卻勾起我中學時對一位同學的欺凌行為,心感悔意之餘,同時反思現在的我,對弱小兒童的關注和跟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的相遇。 大約在大學時,於母會事奉一小學生團契,團契中有一個極度活躍的男孩,被認定為團契時間的「搞事」分子,要他跟其他人合作或跟其他人一樣靜靜地坐在椅子上是不可能的事。記得一次我被逼要「的」他出房外狠狠地痛斥一番,內容我也不記得,只記得那次之後他反而喜歡跟著我,連他媽媽也說不知怎的他很「跟」我。其後,又因著專責服侍智障人仕的社工朋友介紹,我跟當時所屬的團契有機會接觸智障人仕。到讀神學時,一間泰人教會的同工邀請我幫手入夏令營幫手,因為當中又有一位極度活躍的男孩。甚至搬家到泰國時,團隊中有宣教士立志事奉特殊學習需要的兒童,我又有機會接觸他們。老實地說,我並沒有多大的熱情和負擔去照顧他們,但他們就是經常出現在我生活中,每次遇上,心中總有一顆不得不幫的情感。在OM的助學金計劃中,一個行為表現上像極我中學時欺凌的那位,在學校中也遇上欺凌的行為,加上家庭經濟問題,以致早兩日剛剛被逼退學。 昨晚,他嫲嫲致電給我,說Por(當事人)退學了,她與Por的媽媽計劃送他到佛廟「學習」,「學習」意思即是做和尚仔,完全放棄學業。心想「有咁多條路唔㨂,㨂做和尚?」我向一位老師朋友請教後,決定直接到Por的家,希望能勸退嫲嫲這個差到極點的選擇,而我的殺手鐧就是每月約700銖的助學金!對於Por,他著實很難應付一般學校對學生的學術要求,所以我建議他入讀「系統外教育」,基本上就是周末時間上學兩天,其它時間可以工作幫補家計(不要問為何兒童可以工作),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保持學習及為一張高中畢業證書而已。我一直相信教育是脫貧的基本。當他們知道入廟做和尚會失去這700銖的幫助,他們,包括Por自己,十分願意繼續學業這條路。 故事還有小插曲⋯⋯ 在我駕車前往Por的家的路上,我在叢林中迷路了!忘記那個是他家的入口。幸好有位小兄弟,他知道我來是找Por,他停在路口,問我是否來找Por。原來Por的嫲嫲的姐妹是這位小兄弟Kai的嫲嫲,我第一個問題是「為甚麼你在這裡?不用上學嗎?」12歲的Kai約年多前,讀至小五後已停學。他與爸爸,繼母,及兩個同父異母的小孩同住。他右腳上有一個大約5里米,沒有妥善處理,已經不知多久的傷口,幸好未有細箘感染。跟Por一樣,因為家庭經濟問題及學校欺凌而停學。每天,他只是遊手好閑,身材黑黑實實的他,甚至曾考慮加入泰拳「學校」(打泰拳是窮人揾食的常見出路)。詢問下,他表示也希望入讀「系統外教育」,我承諾會探訪他家,見一見他的爸爸再決定助學金的安排。 在日光之下,實在有很多被忽略的人和問題,而這些問題沒有被解決的一天,即使你有多大的財力和人力,都不能滿足所有需要。上主讓我遇上Por及Kai,只有盡自己所能,讓耶穌拖著我們的手,一起走一里或兩里的路。我相信這是福音。

Keep reading

恩待惡人

聖經很多時讓我們摸不著頭腦,加上我們浸淫在這世界越久,越習慣於世界對公平、自由、發展、進步等等的解釋和意義,我們對基督耶穌對事情的看法,大多是「意見接受,態度照舊」,甚至以「離地」或「過時」來迴避真理對我們的衝激,及舒緩當中的掙扎。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段我對路加福音六章20至36節的領受。 頭一段是大家看似熟悉的八福(馬太福音),講述先知的福(20-23節)和假先知的禍(24-26節)。若果我們自認是真先知,我們很可能獲得安慰,你看「神的國是你的」「賞賜是多的」,多麼好啊!世間看似壞的東西,在神眼中是看為有福的。再看那些假先知的下場,很自然地不會覺得那是自己,只會立刻想起上一段那些「憎恨你們」「拒絕你們」「辱罵你們」「把你們當惡人」,心想「哼!你大獲啦。」自認熟悉聖經一點的,可能又會想起先知書及詩篇論述惡人的下場「如草快被割下」「像沙漠的矮樹,不見福樂來到」「領䄂官長啊,你們厭棄公平,在一切事上屈枉正直」當你陶醉在以上的經文,以為上主即將為你報仇雪恨,討回公道,「攞返應得既野」時,接著的第27節,竟然是要你「愛仇敵」,就是愛那些「憎恨你們」「拒絕你們」「辱罵你們」「把你們當惡人」的人。當你正期待上主施行公義時,心想「睇你點衰法」時,上主要你善待他們,不落井下石之餘,更要為他們擋著其他人的石頭,這是甚麼道理?「離地」?「過時」? 以上是我的心路經歷。 有外人進入我的田地,偷走初熟的莊稼,然後企圖轉售外地。他是以色列人啊,是所謂的領䄂啊,卻公然地搶奪。上主對我說:要愛他,要恩待他。他用詭計拿走你的東西?不要討回來,由他拿走;他用長篇大論的文字來證明自己正確?由他吧;他用自稱領䄂的名銜來打壓你?由他吧,要記得你要拜要事奉的是神。 為甚麼? 因為天父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惡的(35節),你是天父的兒子,就當學效父親,因為父親是仁慈的(36節)。 很難,但我想學效我的父親。

Keep reading

A better language to know Him

As you may know, my passion has been towards kids and youth. I can patiently teach them, endeavour to play with them and spend quality time with them as much as I could. Since coming to Thasala, I was invited by a brother, he renamed himself Petro (English: Peter) after…

Keep reading

回家

排隊入境的人屈指可數,入境處職員正檢查我的護照,充滿懷疑地查問我的工作性質及收入後,感恩在四個月後我順利返回泰國。然後,我推著兩箱滿滿的行李,在離境大堂時心中隱若冒起一絲恐懼,又是離開熟悉環境,進入陌生地方的恐懼,但我知道這恐懼會消失的。 四個月前,我一心回港接受治療,不到一個月便平安渡過手術。這四個月,我成功在離港的最後一天讀完一本很有份量的屬靈書籍,當中最深刻的一句「要看見人世的虛空,才能享受上主所賜的份」:每晚不用花任何心思,「埋位就食得」絕對是極大的福;與父母出外郊遊,又聽聽他們細說童年的故事(包括我的童年),是很難得的機會;與老朋友共聚,分享過去兩年的領會,能大說大笑的同時,感恩大家都略有成長;聽到我形容為「生命鬥士」的故事,他們的苦與掙扎,彼此都被逼沉思上主的創造;同路人在不同的崗位或工場的分享,讓我感到不孤單;不同人在醫療上、經濟上、美食上、體驗上的幫助,為我這個不太香港人的香港人打打氣。 這四個月的經歷,成為我再上戰場的補給品,甚麼時候有用?如何用?用在誰的身上?我不知道,但我相信凡事都有上主的美意。我不知道我還會在同一位置多久,但時候到了,我就會踏前一步,然後停一下,再看看這虛空的人世,做我手所當做的事,要盡力去做,享受在日光之下勞碌所得的報償。

Keep reading

神看著是好的

早上9時,被推入手術室的一刻,因為沒有眼鏡,模糊地看見一個螢幕,容醫生正在向醫科生們講解手術,只隱若地聽見stablize一字。床停定後,護士們小心翼翼地將我移到手術床,然後護士們就迅速地向我全身「進攻」,戴上不同的儀器及「種豆」,一位護士同我講:「而家要幫你膝頭剃毛」我忘記了從我口裡吐出的字,護士問:「佢唔係講中文?」「唔係呀,我識講中文架!」不知出於甚麽原因,我很想感受及記下被麻醉的一刻:感覺到一股涼氣從左手手背漫漫流入,戴上一個較細小的氧氣罩,我知道我很快就會入睡,感受著那一刻的來臨,下一刻我就打開眼睛了!手術完成了。 麻醉後醒來的一刻感覺與睡醒一刻差別不大,腦袋十分清醒,沒有想再睡的感覺,只是感覺呼吸有點微弱。轉眼就返回自己的房間,護士純熟地調較兩張床,我好「醒」地移到自己的睡床,護士送上我的電話,自拍了,那時是11時46分。 護士遞上一杯水,叫我試飲後感覺如何,很好,完全沒有作嘔的感覺,便趕著打開螢幕看NBA FINALS 第三場的精華片段,然後點上美味的雞沙律作午餐。 整個過程,我會用staycation來形容,更感受到別人對我的愛。護士Vicky、Alice、 Lorraine、傑仔、阿儀及姓陳的悉心照顧及簡短對話,手術室護士為我蓋上一張暖暖的毛毯,還有清潔換水,提供物理治療的Maggie、Elaine、張先生及其他未及問名的姨姨們。雖然可以簡單地將所有看為一種付費的服務,但我的的確確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愛。心中為他們每一位禱告。出院一刻有點像旅行完結,依依不捨的感覺。 記得由意外受傷的「不甘心」,又因為害怕復康的漫長而延遲治療兩年,意外受傷現在看來都是好的。「好」是因為天父的同在,能找回15年前為我左膝動手術的容醫生/教授,新的醫療科技又為我減低不少痛楚,還有可負擔的開支。即使沒有神蹟醫治,也是凡事足夠,這是創造主的同在。 在手術前一星期,我到基道書樓買了一本厚厚的書《楊醫職場靈思 從創造到召命的信仰對話》預備在復康閑坐家中時閱讀:天父賜下恩典給每一個人,不論他認識天父與否,祂都賜恩給每一個有生命的人,這生命是造物主給我們的禮物。衪的愛不是將苦痛挪開,而是耶穌在十字架上為你我而死。愛,就是陪你一同受苦。

Keep reading

Loading…

Something went wrong. Please refresh the page and/or try again.

訂閱

Design a site like this with WordPress.com
Get started